霞浦:農村股權抵押可“生財” 助力鄉村振興添“引擎”
“我用那個‘紅本子’做抵押,就從銀行貸款了20萬元,海帶生產急需的資金解決了,利息還很低。”12月13日,霞浦縣溪南鎮仙東村海帶養殖戶龔汝佺面對前來檢查落實“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融資”的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很是高興。龔汝佺所說的“紅本子”,是他拿到的《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證》。
2018年5月,霞浦縣開始實施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”。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彥為介紹說,改革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實施,分別為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,摸清“家底”;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;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,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。“簡單而言就是,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(股民)的‘三變’改革。”
至2020年6月底,該縣完成全縣29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和121241戶462118個股東成員身份確認、發證工作。
2020年11月,霞浦縣作為全省3個、寧德市唯一的縣(市),代表福建省接受農業農村部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”成果監測評估,效果良好。
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股權,如何充分發揮股權作用,將股權變為資金,破解農村集體組織、農戶個人資金短缺問題,更好助力鄉村振興?霞浦縣不斷探索、創新機制,尋求機會。
2020年4月,該縣利用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》,籌資7250萬元,為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145個村入股“閩東時代鄉村經濟發展基金”項目,將為每個村每年村財增收5萬元。
2021年初,霞浦縣成為寧德市3個“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融資”試點縣(市)之一。
“我們以此為契機,積極與人行霞浦支行聯系溝通,聯合出臺《霞浦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融資試點方案》,對已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,開展個人股權質押業務,由農行霞浦支行承接具體貸款業務。”林彥為介紹說。
根據《方案》規定,質押權人可憑《村集體股權證》和質押合同,到縣農業農村局辦理股權質押備案登記,作為資產股權質押融資的先決條件,同時引入縣國有融資擔保公司作為風險緩釋方,降低貸款風險。
據霞浦縣農業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,按照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融資模式,村集體或村民個人將持有的股權質押物質質押國有融資擔保公司,由擔保公司為村集體或個人提供貸款擔保,單筆貸款額度可達20萬元,貸款期限可增加至3年期,同時,利率也比其他金融產品利率低很多。
經過幾個月的運作,今年8月25日,霞浦縣率先在寧德市3個試點縣中,成功發放第一筆農村集體股份質押貸款20萬元,成為全省4個發放貸款試點縣(市)之一。
截至目前,該縣共發放股份質押貸款140筆,貸款金額1410萬元。資金扶持涉及海帶、紫菜、鮑魚、海參、蝦塘等海洋養殖業。
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融資的有效嘗試,為完善該縣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改革,推進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試點,探索農村集體股份盤活變現有效方式,拓寬“三農”融資渠道,助力鄉村振興,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。 □ 夏斌
責任編輯:陳秋鳳